Facebook为什么成功(Facebook为什么这么火 baijiahao)
Facebook正式改名Meta,此举的初衷是什么?
在Facebook年度大会上,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宣布将把“Facebook”更名为“Meta”。对于这一行为,网上大概有三种看法,一是扎克伯格想要改名换运,摆脱原来的一些网络争议;二是公司打算全力向“元宇宙”前进,新名字就是元宇宙的前缀;三是打算靠炒概念赚钱,目前马斯克已经凭借自己的概念赚钱法,成功登上了世界首富的地位,特斯拉的价值也已经过万亿,成了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公司。
(使用浏览器扫码进入在线客服窗口)
复制联系方式
1、事情经过
对于Facebook很多人都不陌生,这算是早期比较流行的社交软件,在世界各地都很火。在众多世界级互联网公司里,它也有着早期“领头人”的地位。普通人就算没用过,也一定听过“脸书”的名字。然而扎克伯格现在要改掉这个名字,他已经在年度大会上宣布,公司更名为“Meta”。这个消息传出后,立马在网上引起了热议,很多网友都在讨论扎克伯格的想法。
2、改名换运
虽然Facebook仍然是世界级大公司,但是它的地位已经不如从前,苹果、微软、谷歌等早已超越,后面还有推特、tiktok穷追不舍,如果不做出改变势必会变得越来越弱。改名可能就是第一步,很多公司都是凭借改名才成功崛起的。加上近些年麻烦不断,换个名字也可以让大众忘掉一些事情。
3、其他原因
个人认为,真正的原因应该是公司想要打造元宇宙。之前扎克伯格就公布,要招聘人才全力进军元宇宙领域,并且希望让公司在五年内实现转型。“Meta”就是“Metaverse”,看来扎克伯格已经做好准备。至于能不能成功,就要等待时间的检验了。成功之后公司能再上一层楼,失败可能从此沦为笑柄,慢慢在世界级大公司面前隐形。
微软为什么没有打败苹果
微软未能打败谷歌和苹果的真正原因是其忽略了年轻用户希望平衡功能性和易用性的需求。
尽管问题缠身,微软仍称得上是一家伟大的软件公司。它的核心产品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仍主宰着相关市场。尽管仍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市场份额也在下滑,但Windows和Office仍然是不错的产品。
不过,微软有些问题已相当严重,阅读其年报只会加强这一想法。对那些不想阅读整篇年报的人,有些博客已作出了很好的总结,列出了许多会让鲍尔默寝食难安的问题。
但竞争格局并不是消费者改变对微软的态度的原因。微软被抛弃的真正原因,是其他公司抓住了所谓Y世代年轻人的心。他们愿意出大价钱尝试新科技,他们不需要微软。Facebook、苹果和谷歌这样的公司已经改变了年轻人的消费方式、购买倾向和技术选择。这种情况对一家软件公司来说其实非常危险,尤其是,微软并不善于快速反应。
Facebook可能是最明显的例子。马克·扎克博格(Mark Zuckerberg)等几个人已将Facebook打造成了年轻人社交工具的知名品牌,对这些用户来说,功能才是真正关心的问题。Facebook成功的原因在于,它已成为互联网通讯和个人信息管理的最佳网络应用。单一的Facebook Mail其实并不出众,但把邮件、聊天和自动更新的地址簿结合起来后,Facebook就不再仅是硅谷人士的自娱自乐,而是进入了寻常网民的生活,他们可以将其视为唯一或者首要的网络身份证。另一家网站LinkedIn甚至走的更远,它想成为重要而又专业的交流站点,功能类似一个数字名片架。
从微软产品的设计理念也可以看出,它未能理解年轻用户。微软一直秉持着“特色功能越多越好”的设计思想,这与目前市场上年轻人喜欢的畅销产品的思路完全南辕北辙。Office就是一个明证。Word 2008里浩如烟海的选项普通用户根本用不到,也只有很少人会使用Excel 2008里的数据透视表及宏程序功能。Google Docs和Zoho的成功已经清楚地说明,对年轻学生而言,软件要功能强大,更要容易使用。这就是为何网络办公软件能取代微软Office的原因,它们专注于易用性,有助于合作共享,还可以在数字环境中发布。此外,iWork和Star Office也在趁机积蓄力量。
微软需要改变思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设计产品,而不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是微软的产品,所以消费者就会掏钱购买。如今的年轻消费者也是未来的消费主力,他们希望产品能有很好的移动性和易用性,使用起来快速又简单。微软无法打败苹果并未硬件的原因。Windows平台上也有很伟大的产品。考虑到年轻人创造、传播和使用信息的方式,除了强劲的硬件之外,他们也需要良好的使用体验。微软需要提供没有死机、蓝屏和死气沉沉的用户界面的产品和服务,否则,微软及其股价上漂浮的乌云将很难散去
扎克伯格的创业历程
扎克伯格的创业历程
众所周知,facebook是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马克·扎克伯格作为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的创办人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马克·扎克伯格是如何走上创业之路的呢?他又是如何把Facebook创办成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马克·扎克伯格的创业故事吧!
成功名人创业故事:扎克伯格
12岁那年,当其他小伙伴还沉浸在游戏当中时,克·扎克伯格就已搭建了一个家庭网络;上高中时,当同学都想着如何交女朋友时,扎克伯格却设计出了一款具有人工智能的音乐播放器;20岁时,作为哈佛大学的一名学生,他创建了名为Thefacebook.com的网站,走上了创业之路。
2012年,2月1日Facebook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出首次公开发行(IPO)申请;2012年5月18日, 全球最大社交网站Facebook将正式上市。Facebook将其IPO的售股规模上调至大约4.21亿股。按照每股38美元计算,Facebook将超过谷歌,成为硅谷有史以来规模最大IPO。持有公司28.4%股份的创始人扎克伯格,身家将达到近300亿美元,马克·扎克伯格成为新一代的科技创始人之一。如今的Facebook已经成长为拥有超过10多亿注册用户的社交网络。
成功源于自信
2003年的秋天,19岁的扎克伯格像好友亚当·德安杰罗吐露了打算创建社交网站的想法,扎克伯格告诉德安杰罗,有一些哈佛高年级的`同学希望他建立一个“交友网站”或者“类似Facebook一样”的网站,扎克伯格希望能获得德安杰罗的帮助。德安杰罗后来成为了Facebook的第一任首席技术长。
事实上,尽管此时扎克伯格有意创建一个网站,但对于网站未来的把握以及内容,他都不是很确定,而德安杰罗则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建成类似于 Friendster(Friendster创立早于Facebook,曾风靡一时,后被迫转型)一样的网络社区,并被扎克伯格采纳。
扎克伯格称,自己讨厌为他人做“绿叶”,正如自己不愿在别人手下干活一样,“等到最后一刻,大家都推出自己的网站,就说,‘你的不如我的,如果你想加入我们就来吧……否则就等以后我再帮你。’”显然,扎克伯格对自己很有信心。
2004年2月,扎克伯格和他的三个同学,达斯汀·莫斯科威茨、克里斯·休斯以及爱德华多·萨维林(Saverin)创立了Facebook,起初只针对哈佛学生,之后马克·扎克伯格将之推广到了美国其他大学。
据扎克伯格透露,前三个月Facebook每月运营开支只需要85美元,用于租赁电脑,2004年6月,扎克伯格将Facebook搬至硅谷小镇帕洛阿尔托市。当年年底,由于Facebook注册用户越来越多,扎克伯格选择了退学,专注网站业务,据称当时用户数量已经达到100万。
创业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扎克伯格曾称,Facebook的使命不是盈利,而是推动世界更加开放。“这不是钱的问题,对于我和我的同事来说,最重要的是我们创建了一个开放的信息流。”
Facebook惹上窃取知识产权官司。2012年1月底,Businessinsider披露了一份时间为2004年7月26日的聊天记录,当时刚创立不久的Facebook惹上了官司,扎克伯格早期的商业伙伴起诉Facebook窃取知识产权,要求赔偿10万美元。扎克伯格在与一密友的聊天中称,自己不会支付官司费,“等那些来收购我们的公司去付吧。”扎克伯格当时还表示,这会促使用户使用Wirehog(扎克伯格同期创立了文件分享网站,随后选择了关闭)。
被谷歌收购的传闻。
2006年随着MySpace被新闻集团收购,出现了Facebook会被一家大型媒体网站收购的消息。Facebook的创始人Zuckerberg否认这些传闻。他已拒绝9亿7500万美元左右的收购价格,不知还有谁愿意出高于这个的价格收购Facebook。分析师Steve Rosenbush猜测是维亚康姆(Viacom)。2006年9月,Facebook和Yahoo开始进行关于收购的认真谈判,价格约10亿美元。同年10月,随着Google以16亿美元收购YouTube,有传闻说Google开价23亿美元欲从Yahoo手中抢购Facebook。
在运营过程中,扎克伯格也不确定Facebook能够长久下去,但正是由于他的决断与自信,才成就了今天的Facebook,这也是创业必不可少的条件。
人物评价
扎克伯格作为Facebook创始人兼CEO,日常工作不在少数,但他依然坚持在工作之余读书,扎克伯格希望看书的同时,好好思考下Facebook的未来,也塑造自己新的思维模式,也许扎克伯格觉得,常识观点对思考社交媒体广告策略能产生一定启发,所以从书中寻找黄金屋,从别人的观念里获得启示,不失为明智之举。
他勤学好问,常常跟着他认识的最好领导人,并大量阅读相关主题的知识。他还联系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比尔·盖茨(Bill Gates)和其他人,那些人不仅建立了自己的公司而且为新行业发展建立了平台。扎克伯格像海绵一样学习,并天生好奇。他不耻于承认他的无知,也不害怕提出困难的问题,“为什么?”是他最喜欢说的。
2021年12月27日,Facebook 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被美国一杂志刊物《新共和》杂志评为“年度恶人”,他创建了“世界上最糟糕的网站”。
;
马克·扎克伯格为什么那么成功?
马克·扎克伯格的成功是靠他扎扎实实的努力换来的。
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2011年6月9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门罗帕克(Menlo Park)的一所中学发表演讲,指出“成功没有捷径”。
——成功没有捷径。他说:“开设一家像Facebook这样的公司,或是开发一款像Facebook这样的产品,需要决心和信念。所有值得做的事都是十分困难的。”
——良好关系至关重要。扎克伯格指出,应当与所爱之人建立良好关系。他说:“没有人能够一臂擎天。伟大的友谊令生活富有乐趣和意义。”
——做你爱做的事。扎克伯格认为,如果一个人是在做自己爱做的事,就会有力量克服困难。他说:“当你真正喜欢正在从事的工作时,应对挑战就会容易得多。”
在谈到如何才能改变世界时,扎克伯格说:“要想改变世界,不能依靠一时的灵感或智慧,而是需要多年的练习和努力。一切真正了不起的事物都需要许多努力。”
人越优秀就越努力,扎克伯格作为Facebook创始人兼CEO,日常工作不在少数,但他依然坚持在工作之余读书,扎克伯格希望看书的同时,好好思考下Facebook的未来,也塑造自己新的思维模式,也许扎克伯格觉得,常识观点对思考社交媒体广告策略能产生一定启发,所以从书中寻找黄金屋,从别人的观念里获得启示,不失为明智之举。
补充:马克·艾略特·扎克伯格(Mark Elliot Zuckerberg),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的创办人,被人们冠以“第二盖茨”的美誉。哈佛大学计算机和心理学专业辍学生。据《福布斯》杂志保守估计,马克·扎克伯格拥有135亿美元身家,是2008年全球最年轻的巨富,也是历来全球最年轻的自行创业亿万富豪。
2014年2月10日,马克·扎克伯格及其华裔妻子普莉希拉·陈登上美国《慈善纪事报》2013年年度慈善排行榜榜首。
马克·扎克伯格于2014年10月21日造访清华大学,并于22日晚做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走进清华经管课堂”,全程用中文作了演讲。
社交网络观后感
《社交网络》根据本·麦兹里奇的小说《意外的亿万富翁:Facebook的创立,一个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的故事》改编而成。我收集了社交网络观后感,欢迎阅读。
社交网络观后感【一】
隆重推荐美国去年十月上映的影片《thesocialnetwork》(社交网络)。是一部覆盖创业,诉讼,创新,合作伙伴,互联网,情感和事业纠结等各个方面不可多得的好片,也是我近几年来看到的除了《阿凡达》以外最值得看的影片。该片赢得三项奥斯卡大奖。昨晚一气看完,十分感慨。有几点感受与大家在下一一分享。
观后感之一:该电影是从benmezrich的书theaccidentalbillionaires(偶然的亿万富翁)改编的剧本,可我认为markzuckerberg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因为:1)他有成功创业者必须要有的激情,他的激情感染了他周边的人;2)他对所干的事业非常执着,绝不轻易放弃;3)他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反映在他听到winklevoss双胞胎的想法后迅速发现了其商机,他在知道他追求的不在哈佛就读的女友erica并不知道facebook后马上想到要将facebook扩出哈佛;4)他有超人的智商和技术能力;5)他有快速的判断和果敢决策的能力。
观后感之二:nepster的创始人之一seanparker对facebook的成功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他提高了zuckerberg的视野,让zuckerberg从百万的计划到有了打造十亿级企业的梦想,梦有多大事业才能有多大;2)他帮助zuckerberg坚定了不马上开展广告业务的决策,因为失去了‘酷’就失去了顾客基础;3)他说服了zuckerberg搬去加州,将这粒种子放到了最适合创业的土壤;4)他提出将thefacebook改为facebook,简单易记,便于推广,且可脱出哈佛的小圈子。
观后感之三:联合创始人eduardosaverin成为企业发展的包袱而不得不被zuckerberg,parker,和vc遗弃。主要原因有:1)他短视,只看到收广告费得到短期利益,没意识到损失的是对潜在顾客的吸引力;2)他心胸狭隘,嫉妒parker的加入而没看到其所带来的巨大价值;3)他法律意识欠缺,如此重要的融资合同,自己没细看也没请律师审阅就签署,他被稀释到底更多是他自己的责任,也只能博得同情;4)他最大的贡献就是早期需要钱时他投了资,但他不配做facebook的cfo因为他连facebook的基本功能都一无所知。
观后感之四:1)互联网世界速度就是一切,比别的都重要;2)nerdypeople有自己的情感,只是和别人的表达方式不一样而已;3)请好律师的钱不能省,否则结果总是亏的更多;4)顶尖的vc是极为敏锐的,他们知道人是最重要的并知道谁有价值谁应抛弃;5)伟大事业的成功需要极度的激情和投入。
社交网络观后感【二】
昨天忽然发现那个讲述facebook创始人的电影可以下载dvd版的了,虽然家里网速不快,但是我还是选择了下载高清版的,电影《社交网络》观后感。下载完成已经半夜了,我就在今天上午看完了传说中的《社交网络》。
看完之后,我感觉这个电影马克个人应该不会喜欢,因为里面有他和好多人的恩恩怨怨。其中最大的就是和那对双胞胎兄弟,说实话,确实是马克窃取了他们的想法。但是电影中马克解释说:他自己做因为他感觉这个想法有不足之处,还比喻说,如果我做出一把漂亮的椅子,我就要给所有做椅子的.人钱吗。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感谢马克,是他把facebook从哈佛推向全美国,后来影响全世界。在当下,像facebook那样的网站已经太多了,国内大点的有校内,开心,51,QQ空间,小点的像康盛创想的Ucenter Home遍地都是。
自己做为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其实马上就毕业了),对这部电影感触最深的,就是马克对编程疯狂的热爱。电影中每次出现他,都是抱着笔记本,开着一个黑屏窗口在编写程序。女朋友和他分手,他郁闷的回到宿舍,一边写着发泄的博客,一边编写代码。他求助于同学,要一个可以给女生形象打分的公式,然后自己就可以用程序实现。还有他认真对待计算机课程,电影一开始他就提到操作系统让他压力很大,而之后被女友骂是书呆子。后来在一次上课中,因为有事外出,在临出门前,他很轻松的算出了老师提出的问题。
写到这里,我想大部分国内的计算机系的学生都应该自愧不如了。有多少人真正热爱着你们的专人会在课余时间练习编程,有多少人会以编程为乐趣,有多少人认真对待你们的专业课。又有多少人能够在大学开发网站,甚至入侵学校的数据库。大家没必要像人家那么疯狂,但是作为计算机系的大学生,你没有写上几万行代码,数据结构和算法没有过关,就和人家相差太远了。如果你对编程感到困惑,应该看看这部电影。
另外,马克非常重视自己做的东西,他的态度就像在做自己的事业,而不是随便弄个玩玩。当facebook有几千人用户的时候,合伙人建议放上广告盈利,被他坚决的否决了。他不想因为广告挣钱而影响到大家对facebook的好感和激情。另外,在马克上高中的时候做了一个mp3程序,当时被微软公司看中,他却拒接微软的收购,放在网上免费下载。还有片段,马克在机房写代码,同学来告诉他说有个女生对你有好感,马克突然灵感一现,飞奔回宿舍在facebook上加上了“心情”功能(估计就是现在的“状态”)。从这点看出,马克确实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程序员。事实也证明了这点,马克一直做这facebook的CEO,而facebook用户也是在爆炸式的增长。
另外马克也是一个非常个性的人,电影中他永远都穿着拖鞋,也不穿正装。听说他本人虽然已经是大富翁,上班却还骑着自行车,穿着学生装。有一次微软想约他出来谈谈,他却因为时间定的太早起不来而拒绝了。原本以为马克是个高大帅气的美国小伙,看过电影,才知道他是个小个子另类青年。呵呵,到这里让我想起了另一个小个子另类青年——NBA的艾弗森,也是我最喜欢的NBA球星。不知道什么时候把艾弗森也拍成电影,让大家看看。
很遗憾,facebook在咱们的天朝网络中是上不去的,还有twitter都上不去,悲剧郁闷乎。前段时间马克来过中国,希望facebook能尽早从中国落户。
美国Facebook为什么要实行实名制?
“实名制”推行的领军人物则是Facebook和Google+,这两家大牌社交网站都是实名制的坚定拥护者。Facebook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源于其自始至终坚持实名制原则。
Facebook与国内的人人网一样,用户在Facebook这个平台上,可以创建属于自己的一个专区,并可以在里面分享自己的照片、个人兴趣以及生活点滴,可以寻找、联络身边的好友并且互动,可以畅玩各种网络游戏,可以体验无数开发商提供的各种应用和服务,甚至还可以进行在线交易,关键是:这里面的一切基本上都是真实的,并且这里面的一切基本上都是免费的。
因为Facebook实行实名制,所以Facebook才更加真实,更加互动。在Facebook里面,因为都是自己熟悉的好友,接收到的也基本上都是真实的信息,这让用户觉得心里踏实、有趣。原本的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而Facebook的实名制让网络社交成了现实生活的另一个版本,所有的互动变得更加真实、有趣。从自己朋友那里获得来的消息,比不认识人推荐的更加靠谱。在Facebook的timeline上你也能真正了解一个朋友,包括他在做什么和他的真实喜好。
Facebook实行实名制最大的好处是用户的忠诚度,相比较传统论坛的灌水,在Facebook上人们更加考虑自己的一个社会形象,所以用户质量也较非实名制社交媒体较高一些。所以Facebook自始至终坚持的实名制也是未来网络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我相信未来的网络生活将是显示生活的网络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