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精选(YouTube精选字幕组)
用youtube,学英语——呕心沥血码教程
博主lucy是英国人-Bedfordshire,除了british english外,你同样可以在channel看到她展示的spanish与Italian,所以她同样也会站第二语言(非母语)的角度上为我们分享各种背诵单词.etc的方法。突然觉得优秀的人好腻害!有木有!学无止尽啊,而且这妹子才22岁…
(使用浏览器扫码进入在线客服窗口)
复制联系方式
from lucy:
顺便一提,lucy在每日17:35GMT(通常是我们的周一凌晨…)facebook上有live lesson,值得一看!
‘
还记得那些年我们学英语的必备王牌BBC吗!(最近BBC电视台热播“Let it shine”有点像音乐剧选秀那种???)
BBCradio也可以去听,官网应该不需要翻墙也可以的,力荐,不过英国腔调我们的耳朵需要一点时间去适应。
RD english是由哥哥阿滴(89年生)+妹妹滴妹(92年生)目前都居住再台湾据说高中前再海外居住,格外亲切和好玩的po主!在我接触youtube一年后才了解到他们两位是全职youtuber(just like yuma+ryu),在一部video中介绍到目前这种youtuber的收入是和订阅数直接挂钩的,此外也可以通过presspay中进行支持,收费教学等。
from 阿滴英文:
各种真实故事、时事热点的资讯网站,右上角的分别是你想看的时讯类型,比如我一般会点最后一个指当下最热门的事件,可以保证自己每天睡醒就打开buzz feed刷刷看。
国内设计师应该听说过的找图网站,传说中的很多国外表情包发源地就是它!
这个网站也是我个人最喜欢浏览的(因为相对另外两个英文少很多( ̄▽ ̄)")毕竟通过图片加少量英文的方式能更快的适应全英环境。
眼熟的小伙伴是不是觉得她很像钟丽缇的大女儿yasmine!
没错!是她啦——目前就读于加拿大UBC,大一小师妹( •̀ ω •́ )y一枚
有天乱逛youtube刷到了她立马订阅了,基本都有vlog,而且口音很清晰一般像我们这种非英专本科生也能听懂70%的,而且每一集她都剪辑得很赞配乐我也很喜欢,一般是每天会有一条,可以很好的培养自己练听力的打卡习惯(づ ̄3 ̄)づ╭❤~
老生常谈的TED我就不多说了,不过建议听力初级的同学们在TED官网优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title再聚精会神开始听,比如让我听生物学、天文学、历史学都格外难听懂。
此外最好是不带中文字幕、甚至可以尝试不带英文字幕,自己拿着一张白纸进行默写,阿滴推荐的voicetube中就有不少TED精选视频。
强烈安利VOA,它其中会有慢速新闻及普通速度等,最重要是它的字幕滚动也很多ETS的题目都是直接摘自于字幕原文的。
相对口语,这一块对听力及词汇量要求显然更高,尽量尝试重复多次听后期同样进行默写(可跳过生僻词、生冷词)。
Rachel是一名美国人,最初我在寻找british englishamerican english之间的accent时偶然发现的,目前Rachel更新没有去年勤了但看得到76W的订阅量是不小的!
基本一个video都是强调一两个词汇其中某个音的准确发音,每天只看一集跟着张开嘴巴也能进步;此外,大陆地区应该也可以直接上Rachel's English的官网里面同样有很多学习资源(BTW她也有付费资源==)
the Accent's Way也是一名校正美式英文的美国人。
很著名的公开课,或许你再网易云课堂看到过它这插画画风。
内容跨度很广,从物理、生物学、文学、经济都有,甚至可以只看中文了也很长见识的说~(●'◡'●)
怎么说呢?他是一个油管红人,92年生,特意标记了右上角的订阅数…超多的。。
据说他2010年上传第一个video,从此火到现在了,另外他出柜前的videos语速都比较快不过听起来很清晰,内容也都很容易听懂的多半日常吐槽分享。
好辣,推荐了很多好腻害的网站和学习资源,但重点在于要把学英文作为家常便饭,可以在国外的社交贴吧等网站同样如鱼得水,等你持续坚持这件事会发现——
secret和mary在哪里看
嗨,我是小软柿子。
不久前我刷到这样一个视频:
这位漂亮的小姐姐叫Mary,七年前她养了一只澳大利亚牧羊犬。
澳大利亚牧羊犬,被称为“牧羊犬中的二哈”,虽然具有很强的畜牧和护卫能力,但有时候也是抑制不住的沙雕。
不信,
你从它精明的小绿豆眼中,就能看出些许二哈的影子。
然而不幸的是,在Mary和Secret彼此陪伴了7年后,Secret被诊断出了癌症。
于是,她用迪士尼动画的形式制作了一个视频,来记录他们之间的生活。
七年前,正处于人生谷底的Mary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她每天都如行尸走肉一般,认为自己的人生早已失去了意义。
直到某一天,她遇到了Secret。
Secret用自己的笑容感染了Mary,甚至还会模仿她的动作来讨她欢心。
或许就是那么一瞬间,
Secret就走进了Mary的心里,也走进了她的生活里。
是它,让Mary发现原来生活可以如此有趣,无论自己做什么,身边总是有一个跑来跑去的忙碌身影。
她们一起收拾衣物;
一起打扫卫生;
一起整理厨具;
一起出门买菜;
一起做饭;
一起散步;
一起打乒乓球;
一起瑜伽;
甚至一起画画……
Mary还为它制作了一个专属颈圈。
她说,
自己永远不会忘记和Secret一起在海边玩飞盘时的快乐身影。
这七年的每一个夜晚,她们都会相拥而眠。
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摆满了属于她们的回忆……
在视频的最后,Mary写下这样一句话:
“7年前,狗狗救了我的命,现在我要救它的...”
By-Dy@YouTube精选
四个月前,Mary觉得Secret的呼吸有些奇怪,于是带它去看了医生。
通过血液检查,兽医发现它的白细胞数量非常之高,也就是说Secret患上了癌症。
Mary不愿意相信,又带着Secret去癌症中心做了更详细的检查……
结果却是急性骨髓白血病,需要接受化疗。
兽医说,如果接受T细胞疗法或者骨髓移植,是可以治愈的。
但是昂贵的费用,远远超出了Mary的经济能力,所以她也希望通过这个视频得到网友们的帮助。
毕竟,Secret陪伴自己走过了很多人生中的重要时刻。
Secret被很多网友称之为“澳牧的智商天花板”,就像视频中所展现的,它似乎无所不能,技能满点:
跳舞↓
跳房子↓
刨土种花↓
自己拍视频↓
画画↓
弹吉他↓
瑜伽↓
任何高难度动作都难不倒它……
她们,早已是彼此生命中不可分割的存在。
经过一段时间的化疗,Secret的情况有了一些好转。
同时,Mary也在帮它寻找合适的骨髓移植配型。
3月4日,Secret自化疗以来第一次在外面玩耍。
看到它活蹦乱跳的样子,Mary总算稍稍放下心来。
3月23日,Secret的病情得到了缓解。
但还是因血细胞和血小板偏低,导致发烧感染、内出血和瘀伤,加上长期的治疗让它的身体比较虚弱。
好消息是,Mary找到了匹配的血液样本,等它的免疫系统恢复后就可以做移植手术。
4月25日,Mary说Secret正在打败病魔。
正当她以为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时,
5月1日,Secret的癌细胞复发,不得不再次接受化疗。
直到5月14日晚,13岁的Secret还是走了...
此时,距离它的骨髓移植手术不过只有五天了。
Mary非常难过。
前几天,她在社交媒体上感谢了Secret:
“我想把我和Secret的故事分享给你们,过去的几周是我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因为我失去了我的天使,很感谢它出现在我的生命里。
在我们彼此陪伴的七年中,我学会了一件事:因为有爱,哪怕痛苦过也是值得的。”
“无论如果,我们总会找到彼此...”
By-Ins@my_aussie_gal
这就是Secret和Mary故事。
一只狗狗拯救了人类,并彼此相爱了一生的故事。
我相信,死亡并不是爱的结束,而是另一种方式的“陪伴”...❤️
选择丁克,她说“孤单也是一种力量”
图/《邻家月更圆》
不服从世俗规训,不畏惧他人目光,这里是 “坏女行四方”——橙雨伞播客栏目。
每当我们想要尝试一些新事物,试图做出遵从内心的选择时,总会有那些七七八八的声音跳出来,“好女孩不该这样”!
可人生属于我们自己,如若能活得舒适、自在、充满力量,那么跳出框架和规范,做个“坏女孩”又怎样?
通过这档播客,我们希望能展现出关于女性生命更多的可能性,也希望通过这份“看见”,赋能更多的姐妹,“坏女人”潇洒行四方!
第四期的“坏女行四方”,主播霜霜和国内最早一批“丁克族”中的一位女性,孙老师,一起聊了聊 关于丁克的那些事儿 。
孙老师讲述了自己选择丁克的心路历程,也谈及自己的伴侣、原生家庭及 社会 环境对于她丁克选择的态度和影响。另外,她还分享了关于丁克一族养老准备的心得和感受。
尊重多元,重要是主动选择
“丁克”一词源于“double income no kid”(缩写:DINK),是 指夫妻双方都有收入且能生育,但主动选择不生育的无孩家庭。
上世界80年代,丁克的概念传入中国,受到不少知识分子的喜爱。90年代后,我国选择丁克的人数逐渐上升。早在2002年,据上海妇联的一项调查,结了婚却没有孩子的“丁克家庭”已经占到上海家庭总数的12.4%。
图/新京报
本期嘉宾孙老师提到,最初决定丁克并不是一个刻意的选择。只是结婚后,孙老师暂时不想生孩子,而这个决定随着婚姻生活的继续也并没有发生其它改变。
图/微博@YouTube精选 丁克族女性采访视频
对孙老师而言,选择丁克要遇到一位“配合”的伴侣。她提到,自己的丈夫是一个比较有安全感的人,“这一点蛮重要的, 如果选择丁克,你要找到一个理解你,愿意和你共同尝试这种生活的人 ”。
“我的家庭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开明的家庭,从来没有给过我任何压力。我的父母觉得这是我的选择,因为是我自己过日子,应该由我自己来选择生活的方式。
“反倒是我周边的朋友同事,劝我的人还蛮多的。我有一个师长跟我说过,家庭是从一个人变成两个人,两个人变成三个人,再变成四个、五个、六个人的过程。他说从‘1’到‘1+’其实可以是很美好的过程。我觉得他讲的有一定道理,但是我更认为, 只有自己能定义什么是适合自己的‘美好’ 。如果你不认为丁克是个问题、是个困扰,那它就不是,它就可以是你的‘美好’。
图/TED演讲《丁克主义盛行,为什么一定要生孩子呢?》
“我身边也有人一开始选择丁克,但30岁或40岁以后,TA们觉得后悔又选择了生育孩子。这都很正常,也挺好的。我觉得人无论选择生育还是不生育,后悔的可能性都是一半一半的。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她本来是丁克的,后来在42岁的时候才又决定并生育了孩子。据她说,生完孩子后,她突然发现和感慨自己前面的日子都等于‘白过了’。
“我觉得这是可以理解的。 社会 应该是多元的 ,有人喜欢孩子就会有人不喜欢孩子,有人一开始选择单身或丁克,但后来也有可能会选择伴侣生活或婚姻生活,甚至选择了生育。不论个人如何选择, 只要是根据TA自己的心意自由选择的,TA的选择就应当被尊重。
“生育与否,重要的是主动选择,而不是迫于压力。”
个人选择、伴侣配合、原生家庭和 社会 环境的相互作用,孙老师称自己的丁克选择其实是一种“天时、地利、人和”。
选择生育的家庭常常不得不把大部分生活重心和个人精力放在养育孩子上,那么丁克家庭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呢?
在孙老师眼中, 选择丁克对婚姻、对两个人的感情要求会更高。
“其实婚姻就是两个人相处,从相互容忍,相互接受,再到相互支持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复杂。如果有了孩子,碰到一些小矛盾时你会为了孩子的想法退一步。所以有时候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家庭的和睦,或者是优化家庭中成员之间的相处模式。孩子会让人在某些事情上多一些隐忍和包容,但孩子也是一把双刃剑。
“而我和我爱人,我们的生活就是两个人各自管好自己。没有孩子,我们之间少了一些话题,但也减少了很多矛盾。我们俩说要相伴到老,互帮互助,彼此相互容忍的程度是比较高的。
图/微博@YouTube精选 丁克族女性采访视频
“我们两个人都喜欢出去玩。一起去看看电影,虽然看的电影类型不太相同,但可以相互迁就。家务也是一样,如果我去烧饭,他就去打扫卫生。两个人配合默契。我们俩现在基本上就是同进同出,一起吃早饭,一起锻炼身体,一起逛公园,有更多陪伴彼此的时间。”
孙老师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满意。两人互补、默契,孙老师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婚姻状态。
有人说,只有两个人的小家庭,伴侣双方长期相伴有可能会遇到话题聊尽、 情感 关系停滞的问题。对此,孙老师也保持乐观:
“ 无论家庭是何种形式,两人的感情一定是会受到考验的。 有孩子的家庭,可能会面临孩子长大离家后,留下一对尴尬相处的中年夫妇。没有孩子的家庭,也可能会面临长期相伴的疲倦感,这都是有可能的,关键还是看人。
图/TED演讲《丁克主义盛行,为什么一定要生孩子呢?》
“两个人的家庭,矛盾主要存在于两人之间。有孩子的三个人或四个人的家庭,矛盾多方的组合形式则更复杂了。但是当家庭中只有你和伴侣两个人时,则必须直面两个人的矛盾,共同协商解决。这实际上非常考验两人的能力和 情感 ,对两个人相守的决心和要求都比较高。
“当然,如果只有两个人的婚姻,两人需要分开时,各自的牵挂又相较少一些。一方面没有孩子的羁绊,可以让两个人之间更紧密,另一方面没有孩子的维系,在某种程度上两个人的婚姻也有可能比较脆弱的。”
人生本身就是一场考验,无论是否选择长期伴侣关系,无论选择何种形式的伴侣关系,考验和难关总是在前方的。
多元的选择和反思,也许可以为人生的困境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和方式方法。
图/《地久天长》
至于未来的养老生活,孙老师表示,首先就是管理好自己的生活,两个人能够健 健康 康地相伴。然后就是安心过好现在的生活。
“我觉得不要为未来的事太过操心,因为未来发生什么你不可知。不能为不可知的东西过于担忧,影响了现在的心情。前半段享受了自由和快乐,后半段如果碰到了一些不如意的,那就实时告诫自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不能要求太高。
“对我来说,钱这东西够用就行,多也不一定好。而有孩子的家庭,TA们在理财方面会考虑更多,因为不仅需要考虑自己的生活需求,还有孩子未来的投入。
“当然,‘养儿防老’对于某些人而言,确实是一种有效的养老方式。以我妈妈为例,她现在最开心的是她有三个孩子,她觉得三个孩子都挺好。她现在遇到问题,小事找我,大事找我哥。她就是确确实实地享受到养育孩子后的养老福利。但是我妈妈养老生活的前提是,她本身就是一个很棒的母亲。
图/《爱》
“我父母给我的最好的礼物,第一是TA们无条件信任我,第二是TA们给我的自由。我对我父母一直心存感激,让我自己按照我的个人意愿,自由选择我想要的生活。 所以无论像我妈妈这样,养育我来养老,还是像我这样,选择丁克,自己安排养老生活,都是一种人生选择。 ”
作为一名教师,孙老师在工作中常常听到家长们说“离不开孩子”,TA们怕人老了以后孤单,没人陪自己说话。孙老师却认为,“ 孤单是一种力量 ”。
“每一段生活我都有自己的中心,我一直是把自己生活排得满满的。所以我并不觉得生活会因为没有孩子显得特别孤单,相反,我觉得孤单是一种力量。原来我年轻的时候对此体会不深,但是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觉得我独处的时候很安静,很舒服很自在。”
谈到养老的归处,孙老师特别地开朗:“敬老院、养老院或呆在自己家,都可以。我要做一个豁达的老太太,能够真正地发自内心地顺其自然。”
不服从世俗规训,不畏惧他人目光 ,“坏女行四方”橙雨伞播客目前已推出四期,在前三期的节目中,我们介绍了:
人到中年才确认自己是女权主义者的优优妈妈,如何在父权氛围浓浓的中年人群体中,智取、吐槽和反击性别偏见;
在刚上大一不久就辍学了的“坏女孩”小禾,经历了从便利店打工,到自己摆摊经营甜品的职业百味,她如何充满力量地生活着;
争取单身生育保险金权益事件的当事人张萌,从传统观念中跳出来,选择了单身生育,并坚持法律维权,让我们看见了关于女性生育权和身体权自主的可能性。
每个女性的故事都有她们可爱之处,也有她们的抗争之力。
至此,“坏女行四方”要暂时告一段落,但是女性生命的精彩不会停止,我们期待听见和分享更多“坏女人”潇洒行四方的故事。
“ 坏女行四方 ”,我们有机会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