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知识

youtube看过的广告(youtube很多广告)

最新知识客服VX(coolfensi)2023-01-27 21:10:2183

史上最大规模 YouTube 广告分析:女性较常出现在厨房、购物场景

美国吉娜.黛维丝媒体性别研究所运用Google分析技术,针对270万 YouTube 广告分析,是史上最大规模的广告研究。结果发现,性别落差依旧明显存在。

联系方式:微信:coolfensi
(使用浏览器扫码进入在线客服窗口)
复制联系方式

媒体行销中的性别形象议题,将潜移默化观众的价值观。Google官方部落格11月4日发布了一项采用  Google 分析技术、从性别平等观点剖析270万则 YouTube 广告的研究报告。结果发现,广告中男性说话时间通常是女性的 1.5 倍。观看次数最高的前100则广告里,多半是「男主外、女主内」形象,男性形象多半是专业工作角色,而女性穿着暴露比例则比男性高,也较常出现在厨房、购物、打扫场景中。

此研究由美国圣玛丽山大学(Mount Saint Mary’s University)的吉娜.黛维丝媒体性别研究所(Geena Davis Institute on Gender in Media)创办人黛维丝(Geena Davis)所主持,是全球迄今规模最大的广告内容分析研究。黛维丝发现,性别不平等的情况,仍普遍显现在行销方法当中。

 

吉娜.黛维丝为美国知名影星,因长年研究影视作品中的性别失衡问题,获得奥斯卡人道精神特别奖。15年前,她和年 *** 儿一同看电视时就发现,节目中女性角色偏少,且角色通常没有深度,或被营造成过度重视外表的形象;同时,她也发现过往没有研究探讨儿童媒体中的性别形象议题,因而创办吉娜.黛维丝媒体性别研究所,透过量化研究数据,向媒体内容创作者提倡性别平等意识。

 

黛维丝分析 2015 年 1 月 1 日至 2019 年 3 月 31 日间,由广告客户上传的270万则 YouTube 广告。虽然男女角色出场时间看似差异不大:男性占 56%,女性则占 44%,但将广告分类后,会看到不同产业类别影响角色的出场率。

 

研究报告指出,女性角色在汽车广告中出场率仅占28%,为所有广告类别中最低;而在零售业广告中,女性角色出现率最高,占58%。整体而言,广告中男性角色的说话时间,是女性角色的 1.5 倍,不同类型广告,男女角色时间也不同。工商业、汽车业、教育与 *** 机关的广告中,女性角色说话时间比例较低,仅占大约21至24%,零售、消费、医疗等广告,女性角色说话时间大约等同男性角色。此外,也隐含着年龄偏见:广告中常见的女性角色通常为20至30多岁,但男性角色却遍及各个年龄层。

Google台湾官方部落格提供

此外,广告中的性别偏见也存在于角色形象、行为。该研究针对 11 个广告类别,挑选出观看次数前 100 名的全球放送的广告,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女性穿着暴露比例比男性更高,黛维丝分析,男性角色在情境中通常为领导职位或以工作形象出场,女性则多会进行消费、打扫等行为。她担心,行销内容营造的「男主外,女主内」情境,可能影响孩子对女性社会角色的刻板印象。

 

虽然如此,研究发现「性别占比平均的影片,获得比其他影片多 30% 的观看次数」,该研究认为,观众更喜爱尊重性别平等的广告内容,尊重多元性的品牌,更能获得观众的信赖。

 

黛维丝认为,经过十多年来的倡议耕耘,目前儿童电视节目 (适合 2 至 13 岁者观赏)创作者意识到性别平等的重要性,男女角色出场和说话时间终于达到平衡。然而,民众每天接触数量庞大的广告当中,仍有待改善。

广告在某个程度上能影响社会对于性别的价值观。借由分析 YouTube 百万则广告数据,吉娜.黛维丝希望借此带动创作者于制作广告时,多加考量性别平等,制作出更多元与具包容性的行销内容。

youtube看过的广告(youtube很多广告) 第1张

怎么找看过的油管广告

1,首先可进入自己所看的广告视频的APP进入到APP。

2,其次进入这款软件中我的中心。

3,最后可在我的中心查找观看视频的历史。

20211125听书笔记:你的产品是工具、玩具,还是道具?

要想变得更好,可以靠技术领先优势。但是技术突破每一步都投入高、风险高,想凭借技术长久获得竞争优势是一件很难的事,通常只有技术研发经费投资巨大的大公司才能做到。

而对于其他的中小企业来说,想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更高效的方法或许是变得“不同”,也就是实现自身产品的差异化。而如何实现差异化呢?这本书给我们提供的锦囊就是,娱乐化,也就是为原本不具有娱乐性的事物赋予娱乐性。

这里的“娱乐”二字,简单来说,就是让人们从你的产品或服务中获得快乐体验或者心理和精神层面的满足感。比如最典型的娱乐产品代表,游戏和电影,它们从本质上来说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但却经常能够卖成爆款,背后的原因就在于,游戏能为我们提供快乐体验,电影能为我们提供心理或精神层面的满足感。

而娱乐化思维的本质,就是满足人们对于“娱乐”的需求,也叫“娱乐性需求”。像咱们记忆中很早以前的拆小浣熊干脆面收集英雄卡,再到近两年很火的泡泡玛特公仔盲盒,还有海底捞花样繁多的服务细节,等等,其实都是在满足人们的娱乐性需求。

与娱乐性需求相对的,是实用性需求,也就是人们对于某种实实在在的物质属性或使用功能的需求。比如说,你需要一个电饭煲,是实用性需求;你最后挑了一款盖子上带小熊耳朵的、到时间了还有萝莉语音提示的电饭煲,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娱乐性需求。

本书指出,人的所有消费决策,背后都是实用性需求和娱乐性需求的共同作用。在各类产品和服务极大丰富、竞争激烈的当下,我们的实用性需求已经基本能够被广大商家所满足,而相比之下,对娱乐性需求的满足就显得更为稀缺。因此本书提出,在未来,商业竞争的关键,就是看谁能够更好地发挥娱乐化思维,满足用户的“娱乐性需求”。

本书作者是跨界媒体人泊明。他曾在《南方都市报》供职超过10年,担任娱乐新闻部主笔、首席编辑;曾参与过多部影视作品的营销策划,并担任著名音乐剧《猫》和《妈妈咪呀》中文版的首席营销顾问。他在2016年出版过一本畅销书《所有营销都是娱乐营销》,可以看作是娱乐化思维在营销领域的应用;而我们今天要聊的这本2021年出版的新书,则进一步将娱乐化思维拓展到了更多商业维度,用大量鲜活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一套可以全方位应用于产品研发、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的“娱乐化思维”践行指南,并从娱乐性需求这个深层视角出发、系统阐释了这套指南背后的逻辑,目的是帮助企业在严重同质化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快速提升品牌竞争力以及获客效率。

在今天的解读中,我将综合全书内容,重点沿着两条路线,为你讲述如何在商业竞争中用好娱乐化思维。第一条路线是,如何为产品注入娱乐性;第二条路线是,如何为营销注入娱乐性。说完这些,咱们最后再来看看,娱乐化思维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

第一部分

首先,我们来说说,如何为产品注入娱乐性。

在书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产品进化论”,主要说的是:产品需要进化,它的进化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工具、玩具和道具。

作者认为,产品最初的形态是工具形态。这个阶段的产品是为帮助用户解决具体问题而生的,因此主要满足的是用户的实用性需求,不太考虑用户的娱乐性需求。比如我们日常必备的洗衣液,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满足人们清洁衣物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很多洗衣液还添加了固色功能、柔顺功能,等等,以解决衣物清洁过程中出现的褪色、发硬等问题,但归根结底还都是在满足实用性需求。

在工具形态之后,产品进化的第二阶段是玩具形态。这时的产品在工具属性的基础上,开始具有了一定的娱乐性。比如,把一盒普通的巧克力做成了五颜六色的彩色豆豆,把一颗简单的硬糖做成了戒指,等等。不过,书中提醒我们,玩具阶段的产品必须依然具有实用性,甚至是更高的实用性,不能完全变成玩具。也就是说,不能因为变成彩色豆豆就损失了巧克力原本的口感,甚至,戒指形状的硬糖得比原来的硬糖更好吃,等等。

那么,如何实现从工具到玩具的进化呢?

我们先想想,你为什么会购买一个玩具?多数情况下,都是这么两种理由,一是好玩,二是好看。作者指出,这其实就反映了人们在心理层面的娱乐性需求,主要是好奇心,还有审美追求。

了解了这些之后,咱们就可以“精准打击、逐个击破”了。

首先,针对好奇心这个娱乐性需求,我们可以采用的主要方法就是“趣味化”,也就是为产品注入趣味性。

怎么为产品注入趣味性呢?作者给出的一个关键思路是,先找到某类产品身上共性、平常的一面,然后想办法制造出强烈的反差。

比如,我们常吃的雪糕基本都是甜口的,比如巧克力味、水果味、牛奶味,等等;但近几年,有的商家却一反常态,推出了麻辣味、芥末味等重口味的雪糕,立刻成为了年轻人争相打卡的网红产品。

还有,我们常见的啤酒瓶都是绿色、棕色、蓝色的,忽然见到一款白色的啤酒瓶,肯定会立刻被它吸引。事实上,有一款叫“粉象”的比利时啤酒,它的瓶身就是白色的,品牌标志则是粉红色的。这就跟其他同类产品形成了强烈反差,为产品注入了趣味性。

再说一个更具体的例子。一提起矿泉水,我们通常想到的是一个塑料瓶子,上面绕着一圈玻璃纸瓶贴,瓶贴上印着艺术字logo或者代言人照片。但农夫山泉之前为杭州G20峰会设计过的一款饮用水,却处处反其道而行之:首先是放弃塑料瓶、改用线条流畅的玻璃瓶身;其次,放弃瓶贴,直接在瓶身上制作图案;图案选择的是水源地长白山的典型动植物,并配以相关的数字和文字说明,每一个数字都代表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些,让这款饮用水充满了趣味性,也在推出期间收获了很好的风评。

好,上面说的是,针对好奇心这个娱乐性需求,我们可以采用“趣味化”的方法;下面再来说说,针对人们的审美追求,我们可以采用的一个主要方法——“艺术化”。它的意思是,把产品设计跟各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比如音乐、舞蹈、绘画、戏剧、影视,等等。

作者认为,这是最直接,也最容易获得用户感官认同的一种方式。因为,无论是何种艺术形式,满足审美追求,都是它最重要的一个功能。

比如,近几年很火的“国潮”风,就是把戏曲、国画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融入了服饰、家具中;

还有,刘润老师在他的《五分钟商学院》里也提到一个艺术化的案例,说之前有一家珠宝商,用西游记里孙悟空的紧箍咒、金箍棒,做了两款戒指,寓意“爱你一万年”,让人眼前一亮,引发了不小的传播。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过,作者提醒我们,艺术化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必须先找到自己的定位,给自己一个主题。

比如说,如果你要做一家江湖主题的餐厅,那么就可以仿照武侠剧里的场景,让服务员都扮成古装的店小二,菜单做成一本功夫秘籍,点餐、上菜的过程也要充满江湖风范。这就是一种主题鲜明的“艺术化”。

作者还举了一个他自己看到的例子。他有一位设计师朋友,叫连君,曾经给一家位于广东肇庆的民宿进行过艺术化改造。肇庆古称端州,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端砚的产地。这属于当地的特色文化,因此连君就决定以此为主题改造民宿。

怎么呈现这些端砚呢?很多人会直接把产品摆在展示柜里。但连君却在大堂的墙壁上画了一幅巨大的水墨画,取名为“砚远流长”,就是端砚的砚。画上有一条飘渺的河流,一些端砚漂浮于河上,寓意这些端砚是穿越历史的长河而来。画的两侧挂的不是对联,而是两支巨大的毛笔。让笔和砚相映成趣。这样一改造,整个民宿立刻变得特征鲜明、艺术气息浓郁,许多客人都会特意在这里拍照打卡。

好,前面我们说了产品进化的前两个阶段,分别是工具和玩具。回忆一下,工具之所以要进化成玩具,是因为人们在实用性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生出了娱乐性需求。这里的娱乐性需求,还停留在心理层面,主要包括好奇心,还有审美追求。作者认为,当心理层面的娱乐性需求被满足之后,人们会进一步产生对情感、尊重、意义等更高的、精神层面的娱乐性需求。而为了满足这类需求,很多产品也随之升级,进入了道具阶段。

一提“道具”,我们的第一反应应该就是影视角色用到的那些器物。像武侠电影里的侠客,通常都是头顶一个斗笠、腰挎一把宝剑,这里的斗笠、宝剑就是道具。

作者认为,衡量一个道具是否有用的标准就是,它能不能帮助人们快速辨识角色。也就是说,让观众一眼就能知道,这个人是侠客还是恶霸,是富人还是穷人。

产品进化论中所说的道具,也需要有类似的作用。作者指出,人们之所以会购买“道具”,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在精神层面的娱乐化需求,也就是,通过这些道具,把自己认同的某种情感、人格、价值观通过外在反映出来。那么与此对应的,就有了我们把玩具进化为道具的方法,那就是,为自己的产品注入情感、人格以及价值观。

先来说说如何为产品注入人格。提起这个,你肯定首先就会想到“张君雅小妹妹”“小茗同学”等等拟人化的产品名字。不过,作者指出,光有一个像人的名字还不够,你还得给它立一个“人设”,也就是给它“画个像”。这个画像里除了有性别、年龄、身份等基本参数外,最核心的是赋予它某种强烈的性格标签,比如熊本熊的“呆萌”,小茗同学的“贱萌”,还有蛋黄君的“躺平”,等等。这些性格标签的来源,都是品牌对于目标顾客的洞察。

好,再来说说,如何为产品或品牌注入情感。在日常中你也能注意到,很多设计师品牌、奢侈品品牌,会把他们对产品的专注之情、对美的不懈追求、对用户至上理念的坚守等情感放大化。

我在写作这篇稿子的时候,也跟作者泊明有过交流。他给我讲了一个最近让他印象很深的情感化案例。说上海徐汇区永康路的街头,有这么一家小店铺,它的整个门面只是一面灰色的混凝土墙,中间开了一个不规则的洞。你会看到有一只熊爪从洞里伸出来,托着一杯咖啡,递给正在洞口等待的客人。客人接过咖啡之后,熊爪还卖起了萌,和洞外的人互动了起来,打招呼,比个耶,握握手,围观的众人纷纷拍照。

这就是近两年在上海爆红的“熊爪咖啡店”。

你可能要纳闷了:这是挺有趣的,不过哪里体现“情感化”了呢?原来,这家咖啡店有两名聋哑咖啡师,他们虽然在咖啡冲调比赛中获过大奖,但之前很难找到工作。这家咖啡店的几个创始人当时一商量,想出了一个法子,那就是把门店直接设计成一个洞,让聋哑咖啡师通过熊爪与客人互动,从点单到上咖啡,整个过程都是悄无声息的。这样,他们就可以无障碍地运作咖啡馆了。

这样有趣又富有人文关怀的方式,吸引了无数年轻人排队打卡,连央视都慕名前去采访报道。

熊爪咖啡不仅是为一门生意注入了情感,其实也体现了创始人的正向价值观。还有很多更有名的企业或品牌,它们的价值观是直接与创始人的精神标签绑在了一起。比如“褚橙”因为创始人褚时健先生的故事而被称为“励志橙”;还有乔布斯说的,苹果不仅生产让人们生活更有效、更愉悦的产品,还要让人们相信,人类的激情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也赋予了苹果“用创新改变世界”这个精神内核。

这些价值观都建立在能够引发大众共鸣的价值准则上,但与此同时,又因为企业自身的不同背景而呈现出了个性化的区别。作者提醒道,对于用户来说,产品或企业的价值观至少要与他们同频,最好是有比他们更高的价值取向,这样才能赢得他们的尊重。

好,最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作者提出的这一套产品进化论:从工具到玩具和道具,是一个由低到高的进化过程;这个进化过程的背后,是人们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升级的过程,从最初的实用性需求,到心理层面的娱乐性需求,再到更高的、精神层面的娱乐性需求;随着需求的不断升级,产品也需要随之不断进化。

那么,在现实中,我们如何判断自己的产品处于什么进化阶段呢?作者告诉我们,关键在于明确你这个产品的价值卖点。如果卖点是它的功能,那你的产品就处于工具阶段;如果卖点是外观设计或服务体验,那就是玩具阶段;如果卖点是品牌,那就可以归为道具阶段。

知道自己的产品所处阶段,以及满足的是什么层次的用户需求之后,你就可以更好地判断,产品的下一步进化方向,以及接下来的研发优化该往哪里走了。这也是产品进化论对于商业竞争的主要参考意义所在。

第二部分

好,前面我们说的是,如何为产品注入娱乐性,接下来我们说说,如何为营销注入娱乐性。

本书认为,在当下,相对于爆炸式增长的信息资源,人们的注意力成了稀缺资源,而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好的内容,来抢夺人们的注意力。这也成为了信息时代营销工作的核心着力点。而娱乐化思维,便是帮助我们在营销中快速夺取用户注意力的一件有力武器。作者指出,当我们在营销中运用娱乐化思维的时候,我们事实上是在通过满足用户的娱乐性需求,让他的感性打破理性,从而释放购买欲望。

那么,到底如何在营销中运用娱乐化思维呢?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联合利华旗下的个人护理品牌多芬在2013年推出过一支广告,名叫《真美素描》。在这个广告中,多芬邀请了一位有名的肖像素描专家为参与测试的女性画像。对同一位女性,他们先是请她自己描述自己的模样,然后又让另一个人在看过她后,向专家描述她的样貌。专家根据描述,画出两幅画来。

后来,通过对比两幅画作,人们惊奇地发现,原来别人眼中的自己都比自己口中描述的更美丽、更自信。很多参与测试的女性对此都感慨不已。我把其中的一副对比图放在文稿里了,你也可以点开看看。

广告的最后,多芬打出一行大字:“你比想象中的自己更美。”

这条视频在网络上获得了超过1.65亿次浏览量,也是当年被分享最多的视频。接下来,咱们就以这个例子为引子,来展开说一说在营销中运用娱乐化思维的两个最有效的方法,分别是故事化,还有戏剧化。

先来说第一个,“故事化”。

作者认为,我们之所以在营销时要讲故事,是因为故事能够通过一种富有娱乐性的表现形式,帮助人们快速建立起对于某个产品或品牌的认识。

我对此也有同感。记得我小的时候,对飘柔的一个广告印象特别深刻:一辆公交车上,一对俊男美女擦肩而过,男子的指尖划过女子的发丝,一枚发卡顺着丝绸般的秀发滑落,美妙情缘就此开启。后来飘柔还连续拍了一个广告系列,讲的是这段恋情的后续发展,最关键的元素都是女主角丝滑得不像话的头发。这就是借助故事的力量,把产品卖点植入了观众心里。

很多国际大品牌也深谙故事营销之道。比如宝马就曾邀请过众多的国际知名大导演为它拍摄广告片,包括中国导演李安、吴宇森和王家卫。还有,YouTube曾经发起过一场广告评选,他们让网友选出过去十年自己最喜欢看的广告。在这个评选中获得前几名的广告,全都包含一个好故事,无一例外。

那么,我们该如何讲一个好的营销故事呢?

首先得明确故事的主角。作者认为,一个营销故事的主角可以是非常多元的,你可以讲老板的故事、员工的故事、供应商的故事、用户的故事或其他相关人员的故事,都没问题。不过,故事的内容必须要紧扣你的产品,并且要在故事中加入能够引发人们共鸣的情感元素,这样才能更容易被记住、被传播。

比如,多芬的广告故事,主角就是它的每一位潜在用户;情感元素就是“你比想象中的自己更美”,也是在暗示用户,你要更爱自己、对自己更好一点。

在书中,作者着重强调,故事的形式只是一个有趣的外壳,更重要的是故事的主题、情感、意义的表达。这些才是你讲故事的时候需要重点关注的事。

关于讲故事的具体方法,由于市面上已经有很多这方面的经典书目了,作者在这本书里也只是给出了一些参考,并没有进行系统化的阐释。好在,“每天听本书”之前也为你解读过《故事思维》《故事课》《故事经济学》等相关书目。每本里面都有关于讲故事的高招,感兴趣的朋友一定要去听一听。

接下来要说的这个方法,叫作“戏剧化”。其实故事和戏剧是分不开的。比如,多芬的广告,就是用一场富有戏剧性的、有反差效果的社会调查,讲述了一个跟每一位女性有关的故事。作者指出,故事只是戏剧中的一个元素,而一个好故事也一定存在戏剧性。

那么,故事化和戏剧化这两种方法的区别在哪呢?我从书中发现,关键在于它们的侧重点不同。故事化更侧重营销的内容设计,在广告里体现得比较明显;戏剧化则侧重的是营销形式,在活动营销中效果更突出。接下来,我们就借助活动营销这个应用场景,来说说我们为什么要把它“戏剧化”,以及怎么“戏剧化”。

活动营销是营销推广中除广告或内容之外的一个重要手法,主要是通过策划大型活动,迅速提高产品或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比如苹果、华为等手机品牌的新品发布会,就属于一种典型的活动营销。

那么,我们如果想要做好一场活动营销,首先必须要清楚,这场营销是做给谁看的。

很多人会认为,营销嘛,肯定是做给用户看的呀。不过,作者指出,这样说并不确切,一场活动营销的直接观众其实是媒体和记者,而绝大部分用户看到的则是媒体和记者传播出去的活动新闻。

因此,作者认为,活动营销的意义其实是在于传播。同样的活动预算,我们要尽可能把传播做到最大化。否则,即使花钱做了活动,最后也只是一场自嗨。

那么,如何才能把传播效果最大化呢?“戏剧化”就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接下来,我们就借助苹果手机的新品发布会这个场景,来讲一讲如何将活动营销“戏剧化”。

首先第一个关键点是,场地剧场化。

剧场能够赋予一场活动高于生活的主题感、仪式感和意义感。苹果的新产品发布会就一直在剧场里举行,乔布斯在台上就像是一个演员一样在表演。

如果你不想真的把活动搬到剧场里去,也可以把场地装扮得像个剧场。其实,现在很多公司的发布会都是这样做的,比如在体育场馆或者酒店宴会厅里搭建舞台,等等。只不过很多最后都变成了千篇一律的发布会场地。

这背后的原因是,要实现“剧场化”,不仅仅是要有个舞台,还得有布景、道具、灯光等设备做辅助,要有一套完整剧情。

这就引出了后面我们要说的两个关键点。也就是,产品道具化,还有流程剧情化。

先来说产品道具化。很多人都认为,新品发布会的主角一定是产品。作者却认为,舞台上的主角,永远只能是有生命的鲜活人物,产品只是道具。想想,乔布斯在世的时候,每次新品发布会上,他都会像一个演员一样,用新产品做道具,把各种设计和意义表演给大家看。

之所以说他是在“表演”,是因为整场活动流程处处都充满了设计——哪里要静默停顿,哪里要抛金句,哪里有高潮点,都是经过仔细推敲的。这其实就是“流程剧情化”,意思是,你需要把活动流程当作剧情一样精心设计,否则就是空有戏剧的外壳,却没有实质。

说到这,我很想请你,在有空的时候,也去观察一下华为近两年的新品发布会。你会发现,它同样也满足我们上面说的这套心法。

作者在书中还举了一个他自己对这套心法进行拓展应用的例子。这个例子就是他作为首席营销顾问筹划的,音乐剧《猫》在广州演出前的发布会。

这个例子里的“剧场”,就是广州珠江新城地铁站。当天上午,三位化了猫妆的演员出现在这里,一只妖娆直立,一只面带惊恐,一只可爱卖萌。它们偷偷躲在买地铁票的旅客身后学习如何买地铁票,时不时地吓他们一下,还翻过闸门进入地铁车厢,跟乘客玩耍、逗乘客开心。与此同时,作者还安排了一些电视记者、报纸记者、网络记者全程跟踪拍摄。第二天,全城的娱乐报道、图片新闻、社会新闻,到处都是音乐剧《猫》将在广州连演24场的消息。

你看,这个活动没有场地租金,没有明星劳务费,没有安保费用,只有一些记者的车马费,却实现了用最低成本获得最大曝光的传播目标。这就是戏剧化的力量。

结语

好,以上,就是《娱乐化思维》这本书里,我想跟你分享的重点内容。总结一下:

本书认为,在各类产品和服务极大丰富、竞争激烈的当下,我们的实用性需求已经基本能够被广大商家所满足,而相比之下,对娱乐性需求的满足就显得更为稀缺;因此在未来,商业竞争的关键,就是看谁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娱乐性需求”。

刚才,我们重点说了如何在产品以及营销中发挥娱乐化思维。作者认为,产品的进化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工具、玩具和道具;在它们的背后,是人们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升级的过程,从最初的实用性需求,到心理层面的娱乐性需求,再到更高的、精神层面的娱乐性需求;随着需求的不断升级,产品也需要随之不断进化。

要实现从工具到玩具的进化,我们可以运用的主要方法是趣味化和艺术化;要实现从玩具到道具的进化,我们可以为产品或品牌注入情感、人格、价值观。

在营销方面,本书指出,娱乐化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在营销中快速夺取用户注意力,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的两个有效方法是故事化和戏剧化。

在书中,作者重点介绍了一个“娱乐化思维八步法”,包括趣味化、艺术化、主题化、情感化、故事化、流行化、戏剧化以及品牌化。我们刚才的音频也讲到了其中的大部分。如果你想系统性地了解这套心法,欢迎点击文稿末尾的原版电子书,进行拓展阅读。

最后,我们来聊聊,书中这一整套娱乐化思维的底层逻辑。作者指出,娱乐化思维看似是一种新商业思维,其实它只是经典的商业理论在消费升级时代中的具体体现。

你看,被商界奉为经典的“定位理论”告诉我们,商业竞争的主要阵地是用户的心智;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又进一步指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快的是感性心智模式,慢的是理性心智模式。

而娱乐化思维下的所有方法,其实都是为了抢占用户心智中的感性模式。通过趣味、情感、意义等符合用户心理和精神诉求的内容,我们能够让用户对品牌形成感性认知。在这种感性认知下,用户的潜意识就会对品牌释放最大善意,最大可能地做出购买决策。这也是企业能够运用这套“娱乐化思维”方法论,在当下这个同质化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快速提升品牌竞争力以及获客效率的底层逻辑。

正如美国著名的商业演说家斯科特·麦克凯恩所言,在未来,一切行业都是娱乐业;本书作者泊明也在最后提醒我们,“在未来,一切不具备娱乐化思维的企业,都会成为传统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阵地。

有谁和我一样觉得抖音低俗

抖音本身不低俗!

抖音是根据用户的兴趣来推送相关的视频,也就是你喜欢什么样的视频,就推送相关的视频!

而抖音上存在很多优质创作者!他们才是抖音的精华!

真正拉低抖音质量的,是那些低俗、低智的观众,被各种节奏带的飞起,各种抬杠、撕逼、辱骂、讽刺等等。严重破坏文明和谐的氛围,甚至导致抖音出现了专门迎合这类低端用户的抖音创作者。

然而谩骂没有任何意义!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如加入抖音举报团队,帮助抖音好起来,有效举报次数够多,还会有官方的奖励!

苹科技:YouTube 看影片卡在广告无法播放?用这招即可解决

最近蛮多iOS用户会遇到以下状况,也就是广告的问题,这就代表只有出现这则广告时才会出现无法播放的问题,这时候我只要让 YouTube「不再显示这则广告」就可以避免一样的问题重复发生。

如何解决YouTube播广告时就卡住的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在 YouTube 播放影片视窗的左下角看到广告的播放进度,在秒数旁边有一个「i」的符号,点一下来打开资讯选单,接着在选单中选择「不再显示这则广告」。

将广告封锁后,YouTube 就会开始播放你要看的影片了。

这样下次使用 YouTube 时也不会被的广告卡住了。笔者这边作为范例的是猫播广告,但不排除未来也会有其他广告会出现类似的 bug;未来如果有其他广告也有造成 YouTube 无法播放的类似问题时,同样可以利用这个方法来跳过广告。

为什么我下载的youtoobe看的时候中间有广告

这是一种推销策略。

目前国内的视频网站也有广告,不过基本上都是在视频播放前或播放后显示的广告,并非YouTube这种融合到视频中的广告,如果按照效果来看的话,显然YouTube的这种广告的显示效果和点击率会更高一些。

上一篇:youtube吗(香港可以看youtube吗)

下一篇:如何找到被删除的微信聊天记录(微信删了聊天记录还能恢复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