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刷抖音的后果(沉迷刷抖音的客观原因)
青少年刷抖音有什么危害吗
现在很多人随着家庭经济的变好,有不少的孩子们都能够人手拥有一部手机,甚至连小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手机。很多孩子就会开始迷恋玩手机,一天到晚抱着手机,看一些视频。那么对于手机上的短视频,他们对青少年有没有什么危害呢?
(使用浏览器扫码进入在线客服窗口)
复制联系方式
一、短视频让孩子失去自制力
因为这些短视频上面的内容,往往是一些节奏快情节丰富的东西,就得一些成年人也会忍不住的刷它们。
而且短视频还会根据你的兴趣,为你提供越来越多相同的视频来迎合你的口味。光靠短视频就能获得极大的快感,让孩子面对枯燥的学习,再也提不起兴趣,使其控制不住而沉迷其中,对其他的事情都不关心了。所以短视频会让孩子失去自制力,因为他们无法抵挡这些诱惑。
二、短视频里面有很多不好的东西
有现在有一些短视频,里面充满了黄色暴力的内容,因为这些博主他们为了流量,什么事情都敢做。所以如果不加管控的话,孩子就很容易看到一些不适合自己的内容。因为成千上万的信息充斥着视频,孩子们是没有分辨力的,短视频对于这些需要好的价值观引导的青少年们具有十分大的危害。
三、受到父母的影响
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有一些父母他们在空余的时候经常抱着手机在那里刷短视频,那么在潜移默化之下,孩子也会受到影响的。对于父母身上一些好的习惯,孩子会去模仿,但是对于一些不好的行为孩子也是会去学习的。
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自己没有分辨能力,行为都是受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影响。所以当孩子沉迷于刷短视频,父母一定要看看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坏的榜样,而不是一味地责怪孩子陷入了歧途,不听自己的话。
经常刷抖音有什么危害?
1、浪费时间
抖音的目的就是吸引注意力,为你服务,做一个时间的黑洞,吸食掉时间。它的特点就是,如果想在抖音学习一项技能,比如吉他,15秒的小视频,会让你在几天内从初级,慢慢得偿所愿。这种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主动利用它的人,都成功获利,被它操控的人,被时间抛弃。
2、不利于大脑深入思考
《娱乐至死》一书中谈到,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不能拥有鉴别信息的能力,无目的的在抖音上消耗时间,思想会逐渐退化。人类进化史证明,文字社会到图片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不单单缺少独立思考,也缺乏深入思考的能力。
人的思考方式是层层深入的,从分散的数据点,到联结的线,再到整合后,构成的立体空间。
扩展资料:
避免抖音吞噬时间技巧
1、设立奖励机制
娱乐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单纯枯燥的工作,也会消耗意志力。不妨给自己设立一个机制,每次学习,工作一个小时,允许自己娱乐15分钟。把完整的上午和下午的时间分隔开,划分成以15分钟为最小单位的碎片时间。4个碎片时间工作,1个碎片时间娱乐。
但这个机制,需要强大的自我掌控意识,不能在娱乐该停止时,继续拖延。
2、明确想要在APP中获得什么
把娱乐和工作的APP分开,第一个页面工作,工作结束,滑到第二页面的娱乐。明确自己的学习娱乐目标,打开APP,搜索自己想要的信息,算法就会识别感兴趣的内容。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纷杂信息的干扰,节约自己的时间。
3、用社交分散注意力
借助自己的社交圈,比如朋友圈,把当天学习的内容发布出去,获得关注的同时,监督自己的行为。
沉迷刷短视频有什么危害?
最近尝试下载了快手,起因是女朋友给我推荐了一个“男生如何藏私房钱”的短视频,关键是只能下载快手看。
然而,中午下载后,我一直刷到了吃晚饭,看了大量“人类迷惑行为大赏”“动物迷惑行为大赏”的视频。
中间干了什么完全不记得,只知道自己好像一直在“呵呵呵呵”独自发笑。
第二天一起床,就想掏出手机再刷一会视频醒醒脑,后来到了不得不起床的点,我才依依不舍地放下了手机。
刷牙的时候,我终于确认了自己有点上瘾,仿佛找回了当年“即便被父母混合双打,也要去网吧打游戏开黑”的快乐。
所以我痛定思痛,决定好好研究研究短视频的危害,帮助自己防沉迷。
1.大脑无序程度加深
短视频的内容呈现形式,是信息密度大、新鲜感刺激性强、画面音乐魔性洗脑,且很容易让人接受。相比于文字和长视频,短视频接受起来非常容易,人人都能看懂,而且,随时随地可以看,并且随时随地可以停下来,它几乎是人类社会目前为止门槛最低的媒介。
正因如此,短视频的内容非常碎片化,短短几十秒,它所能讲述的知识和信息极其有限。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仅能告诉你一个结论,以及一些缺乏足够严谨性的推理过程。再短一些的短视频,或许只会告诉你一个结论或现象。
所以,你通过短视频获取的信息和知识,是极其零碎的,你刷上十几个“金融知识”的短视频,也只会增加了大脑的无序程度,过后回忆发现根本不知道讲了什么。
比如,好像听过某个视频讲PMI、PPI,但就是想不起来什么意思;刷到过一个讲房地产未来趋势的视频, 回想一下只知道结论,不知道原因。
更可怕的是,沉迷短视频,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的后果就是让你的思维变得狭隘,难以进行复杂的思考。
知识的本质,是“事实”和“联系”。
事实决定你知识的广度,联系决定你知识的深度。如果你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即便你只知道ABCD,也可以根据这三者的内在逻辑,得出EFG,这个过程就叫思考。
但是碎片化信息只能扩充碎片化“事实”,其特征是:
往往是一些事实的集合而缺乏逻辑;
往往简化了推理过程;
往往不够全面和严谨;
短视频通过连续的、碎片化的新鲜内容,不断刺激你的大脑,让你始终处于“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的喜悦中,这就是我们难以抑制刷抖音、微博的缘故,因为我们需要付出的很少,就可以沉浸在“新知识”里面。
但是这些信息,由于缺乏跟其他信息的联系,因此很难被我们提取和加工,而越少提取加工,这些信息就越容易被遗忘。
你以为你知道了很多知识,其实你什么都没有学到。
你以为你思考了很多内容,其实你只是在被灌输。
这个世界是多元复杂的,我们的知识网络决定了我们如何思考。在碎片化信息的长期冲击下,你的思考能力不会得到提升,久而久之,你会喜欢结论,而不是思考过程;喜欢下定论,而不是给出合理的论据和理由;喜欢用单一思维看问题,而不是用多元思维剖析问题。
所以,短视频的内容呈现方式,带来的危害就是大脑越来越无序混乱:记忆力下降,思考能力越来越弱,只喜欢听结论,不喜欢听论证过程;知识越来越匮乏,只能是重复一些笼统的概念和观点,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对世界的认知发生错位
中国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20年我国成年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29本。
你心想:原来大家看的也不多,于是松了一口气,觉得奋起直追还有希望。
然而真实的世界,却不是你看上去的那样。
“调查有11.6%的国民年均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有8.5%的国民年均阅读10本及以上电子书。”
真实现象是,少部分人看了很多很多书,一年几十上百本,大部分人基本不看书。你和这些人平均一下,就是每年5本了。
就像你和马云平均一下,身价也能几百亿。
这就是“平均的终结”。
但往往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叫平均,因为他们的世界观里,只有统计学中告诉过他们平均数的概念,具体代表什么含义,自己完全没有想过。
另外,很多人以为自己看到的华丽蜕变、成功逆袭,好像很简单的样子:只要坚持自律、坚持理财、坚持学习,就一定可以是实现梦想。
然而现实却不是这样。
“学了XXX,工资立马翻一倍!”“学会XXXX,睡后收入有保障!”结果就是,整个微信群里好像除了自己,都实现了目标。
这就是妥妥的韭菜。
你短短几十秒看到的逆袭故事,实际上是他人光鲜亮丽的一面,背后付出的代价你根本就没有见到,而且就这些些时长的内容,能展现多少细节呢?
这些被浓缩到面目全非的短视频,无疑放大了成功的分子,而忽视了失败的分母。
所以,通过短视频,你以为这世界正如你所闻,这盛世如你所见,实际上你看到的,仅仅是世界的一部分,还是“后真相”世界的一部分。
有意思的是,短视频越来越成为年轻人感受世界最直接的工具,而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上抖音购物,而不是淘宝京东拼多多。
但这种了解世界、获取信息的方式,看上去你付出的是时间,实际上付出的还有你的思考和脑力,还有你对世界的认知。
茨威格在《断头皇后》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命运给予的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短视频就是一件时代的“馈赠”,让无数人得以释放压力和激情。
但这件礼物,暗中的价格有多少人知道?